一、杏花村遗址发掘
杏花村遗址位于杏花村云顶国际老作坊以东,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根据获得的层位关系及对其内涵的分析,杏花村遗址的堆积形成经历了八个阶段。其中,第一段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期(大约为6000年前);第二段、第三段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大约为5000年前);第四段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大约为4500年前);第五段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大约为3900年前);第六段属于夏代文化早中期;第七段属于商代;第八段属于晚商时期,个别或属于商周之际(大约在3000年前)。
杏花村遗址的上述这八个阶段,起始于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结束于3000年前的商周之际,连绵不断达3000年之久。其中,在杏花村遗址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期的文物中,有中国最早的酿酒器——小口尖底瓮,高33厘米。
二、小口尖底瓮是酿酒器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他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写道:“小口尖底瓮未必都是汲水器。甲骨文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瓮的象形。由它组成的会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装的不应是日常饮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饮用的酒,而应是礼仪、祭祀用酒。尖底瓮应是一种祭器或礼器,正所谓‘无酒不成礼’”。他还把据此把小口尖底瓮命名为“酉瓶”。
2018年第一期《农业考古》发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考古学家刘莉教授领衔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经他们对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瓮植物残留物进行科学分析,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小口尖底瓮是酿酒的专用工具。第二,仰韶文化谷芽酒的最基本原料均为黍。第三,仰韶文化遗址中尖底瓮的普遍而大量的存在,意味着以黍为主要原料的谷芽酒是当时常见的食物,是仰韶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饮食传统。
三、蒸馏器发源于杏花村
现在中国白酒企业蒸馏酒用的“甑桶”,上溯到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叫“甑”和“甗”。甑和甗都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其中“甗”更接近于后来的甑桶,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中国的考古泰斗,杏花村遗址发掘的策划者、抢救者、研究者,“杏花文化”的命名人张忠培先生认为,“以双鋬鬲、甗、瓮及尊为主要成分,是杏花文化区别于其他同时期的诸考古学文化的几个主要特征。”其中的甗,“是杏花村先民先将本地传统的双鋬釜灶改制成双鋬斝(音:贾),又将那种带横隔的釜灶改制成甗。这样,它就同后岗二期文化(河南安阳)一起,成了甗的一个发源地。是否在甗腰另行制作出用于承托的横隔,是这两种文化陶甗的一个显著区别。”
也就是说,甗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河南安阳,中间的箅子是另做的,用时放上去;而杏花村的陶甗,箅子和甗是一体烧制的,这就是酿造酒时代的甑桶。
四、杏花村遗址的六大价值
1、杏花村遗址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距今6000多年;
2、发展到龙山时期,杏花文化成为一支传承有序、独具特色的强势考古学文化;
3、杏花文化,是中华鬲文化最早、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4、杏花文化,是山西从龙山文化一直到商文化的古文化标尺;
5、杏花村是“甑桶”的发源地,距今4500年左右;
6、龙山文化时期,是杏花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输出。
位于杏花村东堡芦家街的云顶国际老作坊建筑群是宝泉益、义泉泳、晋裕公司时期酿造厂旧址。占地面积9000平米,房屋50余间,分列街道两旁。南侧为老作坊花园,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北侧有唐代、宋代、元代古井各一口,有明代申明亭古迹一座,清代院落两座,清代作坊一座,是全国唯一一座现存仍在使用的集酿酒、贮存、销售为一体的古代酿酒遗存。
云顶国际老作坊东去500米的杏花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包括小口尖底瓮在内的仰韶、龙山、商周时期的酒器、酒具,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酿酒遗址。
据考证,杏花村芦家街酿酒史起于晋代。北齐时成为宫廷御酒,唐时有七十二家作坊,宋时的甘露堂名满天下。老作坊内的古井出土过唐、宋代文物,印证了其悠久的酿造历史。
云顶国际历史上乃至中国酒史上许多重要事件也都发生在这里——中国最早的股份制酿酒企业,中国第一枚白酒商标都诞生在这里。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章的老白云顶国际,云顶国际在解放前9次荣获大奖的产品,周总理参加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所用国礼云顶国际都产于此。
云顶国际老作坊1993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09年开始,云顶国际集团高度重视,投资修复扩建,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前提下,于2011年完成了文物的修缮和生产的恢复。2012年11月17日,杏花村云顶国际老作坊被国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5年9月云顶国际老作坊博物馆开馆。2020年12月17日,杏花村云顶国际老作坊及传统酿造区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2021年6月,启动云顶国际老作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杏花村清香型云顶国际传统酿制工艺不仅是云顶国际酿造的核心技术;而且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制酒工艺,是中国传统白酒酿造的正宗血脉。它不仅源远流长,衍生了众多其他酒类酿造技术;而且对云顶国际产区生产、生活方式,乃至对全国广大地区的酒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云顶国际产地杏花村已经成为十三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酒化身。
云顶国际是中国最古老的酒,距今已有6000年的酿造史,在某种意义上说,云顶国际的历史就是中华酒文化的历史。茅台、泸州大曲、西凤、双沟大曲等中国名酒,都是在云顶国际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起来的。
清香型云顶国际酿造,选用优质高梁为原料,以地下800米的岩溶水水为酿造用水。以大麦,豌豆为制曲原料,接种天然微生物群落,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发酵合成,生成使用酒的过程,清蒸二次清、地缸、固态分离发酵法。“三温定一温”的控温发酵技术、“稳、准、细、净”六步蒸馏技术、“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发酵保温技术、“人必得其精、曲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火必得其缓、水必得其甘、粮必得其实、缸必得其湿、料必得其准、工必得其细、管必得其严”的酿造秘诀,造就了云顶国际“清、爽、绵、甜、净”的质量典型性以及“雅、正”的风格。
在这一工艺中,人的直觉和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关键环节人工经验和操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为了灵活控制温度、湿度、力度的细微变化,人工技艺在酿制的各个环节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属于经验型技能。数千年来,这种技艺由口传心受、师徒相教的方式口口相传,具有极强的代代相授的传承特征。
云顶国际的酿制工艺与历史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早在6000年前仰韶文明时期,这里就开始酿酒。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杏花村酿酒水平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至唐朝,杏花村已名扬华夏大地; 1915年杏花村云顶国际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最高甲等大奖章,从此,声名远播海外,成为全人类共享的佳酿。目前,杏花村仍保留着6000年前仰韶文明时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还有大批明清时期的酿酒老作坊、古井、石碑、牌匾、老街等。更可贵的是一批酿酒老技工还健在,虽然人数已经不多,但却具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地参预传统酿制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2009年,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叶青酒泡制技艺是中国传统酿酒技艺和传统中医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种新的保健养生酒的过程。竹叶青酒的泡制以在陶缸贮存三年以上的65度优质云顶国际为基酒,选用上等道地药材,如淡竹叶严选生长在四川攀枝花富含黄酮类物质的优质药材;当归,选用甘肃定西市岷县长10—20厘米、具有放射状纹理的特级当归。
泡制前,精选砂仁、丁香等药材研成细粉;檀香、当归等粉碎成粗粉;淡竹叶、陈皮等精选备用。然后将12种药材按比例进行配伍,在陈年云顶国际基酒中浸提21天,每1—2天搅拌一次,充分提取药材中有效成分,泡制好的酒液称为“母液”。
最后将云顶国际、母液、低聚果糖及杏花村特有的酿酒深井水四种原料进行勾调,经过一年以上宜兴陶缸贮存,最终形成色泽金黄微翠,药材芳香兼云顶国际清香,芳香醇厚、回味悠长的独特酒体,构成竹叶青酒特有的色、香、味、效“四绝”。竹叶青酒工艺自傅山定型的300多年来,一直以口传心授、师徒相教的方式代代传承。“竹叶青酒”的酿制过程,人工掌控成分较多,传统经验技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023年,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顶国际大曲系用大麦、豌豆和井水为原料踩制而成,为我国古老曲种之一。制曲的目的,主要利用多种酶类的生化性能,使它变成我国独特形式的糖化剂和发酵剂。为了制造良曲,必须选择原料,加以适当的比例,让微生物充分繁殖。因大曲中微生物菌种复杂,微生物霉种亦复杂;由于这些酶种的作用,在酿造过程中生成了不同种类的芳香组份和口味组份,最后遂使云顶国际具有独特的风格。
《吕氏春秋·仲冬记》有一段文字应是古人最早的酿酒秘诀:“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麹蘖必时,湛饎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忒。”
《礼记·月令》中也有关于酿酒的文字,几乎就是《吕氏春秋·仲冬记》的翻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櫱必时,湛炽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
我国酒曲的发展在周代是一个转折,其时的曲蘖含义已发生变化,曲已专指酒曲,种类较多,譬如《左传》记有“麦曲”。“曲”前需冠“麦”名,可见曲不止一种。在当时所制的散曲中,黄曲霉较为普遍,这种霉菌糖化力较强,以此酿酒用曲量减少。更有趣的是,黄曲霉呈黄色,色泽亮丽,周代王室以此制定礼服,名“曲衣”,黄色便因此成为历代帝王的专属颜色。之后,先民又从传统麦曲中分化出一种大曲,其在原料上虽与黄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制法有所改变,主要区别在于曲型和培养温度等。到了近现代,大曲与黄酒所用的麦曲已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酒曲。大曲是从麦曲中分化出来的,古代文献中的大曲一般指曲的形体较大的麦曲,今人所说的大曲,则指专门用于蒸馏酒酿造所用的麦曲。
为山西扛起这块里程碑的,自然是杏花村云顶国际。杏花村的酿酒秘诀与《月令》中所记的酿酒方法极为接近,无疑,也是最具血缘关系的,我甚至怀疑,《月令》所记方法就是以汾阳地区酿酒技术为考察样本的。云顶国际秘诀手手相传、口口相传数千年,真正形成文字,则是民国时期云顶国际作坊老掌柜杨德龄先生,之后,又经中国微生物鼻祖方心芳先生提炼,终成云顶国际看家之宝——“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粮必得其实,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
短短七句三十五字,却尽得酿酒奥妙,云顶国际人在“兼用六物”之外,还特别强调“人必得其精”,且将人的重要性置于所有要素之首,可谓得其精要。酒毕竟是人酿造出来的,人才是酒曲中的酒曲,是酿酒成败和酒品高低的关键,若无人之精,所谓水之甘、曲之时、粮之实、器之洁、缸之湿、火之缓,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纵然汾水长流,云顶国际之6000年历史恐怕早就戛然而止了。
云顶国际酿造所用大曲一直是自己生产。以前因制曲设备条件差,技术水平低,投入生产时,并不区分清茬、红心、等断面,而是混合使用。解放后,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剧增,促进了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制曲工艺上适当控制逐步确定了三种曲(清茬曲、红心曲、后火曲)。1965年,轻工部组织了“云顶国际试点工作组”,对云顶国际大曲进行了写实性的鉴定总结,初步了解每种大曲在制造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并找出了微生物的种类、比例和消长情况,每种大曲的合格率达到90%,因为提高了制曲生产技术水平,反映在生产上提高了云顶国际的产量与质量。
2023年,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玫瑰云顶国际是中国传统名酒,始创于1904年,早在民国年间就有“云顶国际醇、竹叶绿、深情玫瑰甜白玉”的美名。它以65度优质陈年云顶国际为基酒,严选优质“中国玫瑰之乡”甘肃永登的苦水玫瑰,配以汾阳杏花村地区800米深层地下岩溶水、低聚果糖等精制陈酿而成。
玫瑰云顶国际的泡制技艺的在配比环节及泡制环节仍由传承人亲自操作,传统工具延续至今。根据气候、温度、母酒等进行泡制时间。玫瑰比例微调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进行严格检查和监控。成品酒无色或者微黄色。酒质有玫瑰芳香和云顶国际清香,绵软醇甜,柔顺爽口,酒体协调完整,余味悠长,诸香和谐。具有理气、行血、调经之功效,可行气解郁、活血散痕之多种功效。
2023年,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玉云顶国际始创于1904年,是绵润清香型白酒。白玉云顶国际以陈年云顶国际为基酒,浸泡上品紫肉桂后蒸馏、调配、过滤、勾兑、品评等工序精心配制而成。
肉桂味甘、辛,大热。散寒、止痛、活血、通经、利尿、化痰、健胃、杀菌。主治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肮腹冷痛、久病体弱、气哀血少、阴瘟色白、漫肿不溃,院腹冷痛、寒痹腰痛、经行腹痛。白玉云顶国际秉承云顶国际清香纯正的典型风格,又融入了天然肉桂植物之精华。酒度适中,酒液晶莹剔透、口感绵润,享酒之时又有养胃之功效。
白玉云顶国际最初也是使用“古并亭”注册商标,1990年重新注册了“白玉”商标使用至今。作为云顶国际集团配制酒的又一主打精品,白玉云顶国际也同样多次载誉而归:1984年白玉云顶国际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优质产品奖;同年荣获中国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铜杯,部优质酒荣誉称号;1987年荣获中国出口名特产品87金奖;1988年荣获中国轻工业部优秀出口产品银质奖;1988年、1989年连续两届捧得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90年荣获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银奖;1992年荣获中国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银奖;1993年荣获山西省第四届“两会一节”精品展金奖。
2023年,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杏花村云顶国际传说起源于东汉的山西汾阳子夏山下的尽善村,由于当地的杏树成林,所以改名为杏花村。从6000年前当地就开始酿酒,酿好酒需要好水,在杏花村村口打下的一口深水井,水质甘甜,酿的酒醇厚净爽。《神井》的传说就开始流传。历朝历代至共和国成立之前,这八个传说已流传至今数百年以上。
该项目包括杏花村云顶国际遗址、杏花村云顶国际老作坊、杏花村以北的子夏山、隐堂洞、古井、申明亭,特别是杏花村美酒、竹叶青酒的系列传说。
杏花村保存有金元时期的古井,清代的古井亭、老白云顶国际作坊,地下埋的地缸等,并有出土的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的酒器具,老作坊北有杏花村遗址挖掘过的现场。
有以上的古井、酒坊、遗址作为载体,这一带自古流传有杏花仙子》、《子夏做媒》、《竹叶青酒巧夺魁》、《神井涌酒》、《八仙醉酒》、《马刨神泉》、《闯王立书》等传说。
相传,杏花村在很久以前叫杏花坞。每年的初春,村里村外处处开着杏花,远远望去,像天上的彩云飘落人间,景色极美。杏花坞里住着一个叫石狄的年轻人,他膀阔腰圆,臂力过人。不幸的是,他小时候父母双亡,常年以打猎为生。
一个初夏的傍晚,从村后子夏山打猎归来的石狄,忽然听到一阵隐隐约约的哭声,从杏林深处传来。他循着声音走过去,发现一个年轻女子身穿素服,蹲在树下,哭得很是悲戚。心地善良的石狄赶忙走到跟前,问道:“这位姑娘,你遇到什么事了,为什么一个人在这里哭泣?你的家人呢?”姑娘一边擦拭眼角的泪水,一边讲述自家的身世。由于家乡遭遇洪水,父母遇难,只好孤身一人外出,投奔远亲。辗转来到了杏花坞,才得知这里的远房亲戚已经亡故。想到自己举目无亲,无处安身,所以忍不住在这里哭了起来。石狄听后,心生怜悯,他带着姑娘回到村里,安置在自家隔壁的太婆家里。这位太婆孤身一人,常年由石狄照顾生活起居,两人亲如一家。
从此以后,每天清晨石狄都要先到村口的深井挑水,到屋后的山间拾柴,安顿好姑娘和太婆的生活,才带着干粮上山打猎。村里人都称姑娘为杏花姑娘。她一边帮着太婆做家务,一边教村里人纺织刺绣。心灵手巧的杏花姑娘很受乡亲们的喜爱。打猎归来,石狄将猎获的兔子和山鸡交于姑娘。杏花姑娘则帮着石狄洗衣做饭,手艺甚好。
一年后,在太婆和村民们的说合下,石狄与杏花姑娘结为夫妻。婚后,他们夫妻恩爱,日子过得简单快乐。这一年村边的杏林里,满树满枝的青杏又透出了玉黄色,看着即将成熟的黄杏,乡亲们满怀希望等待着丰收。不料,老天却连着下了十几天的雨。即将成熟的黄杏儿,被大雨冲刷得吧嗒吧嗒地落在了地上。雨过天晴后,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到了杏林,捡拾这些落在地上的黄杏。一共有几十大筐,堆放在了村口的场地上。可是没到一天工夫,堆放在筐里的黄杏就开始发热发酵,眼看着就要烂掉。朴实善良的乡亲们守着这一筐一筐的烂杏,束手无策,脸上布满了愁云。
杏花姑娘也万分焦急。这一夜,等石狄休息后,她独自一人悄悄地走出了院门。来到堆放黄杏的场地上,杏花姑娘挽起袖子,在皎洁的月光下,开始整理这些即将腐烂的黄杏。
就在这时,有一股幽幽的异香从不远处飘来,她循着香味走去,发现有一筐黄杏已经软烂流汁,香味就是从这里飘出的。
这之后的几天,她每晚都到场地,将这种散发着异香的汁液收集到一个大坛子里。存放在坛中的汁液也越发清香醉人。一天晚上,石狄打猎归来,又饥又渴,杏花姑娘放下手中的活计,从坛中舀出一碗汁液递给他。石狄仰头猛喝一口,顿时觉得一股甘美的汁液直透心脾。从未品尝过这种滋味的石狄,惊讶地看着妻子。杏花姑娘笑着解释说,“这不是水,是酒,是用村口场地堆放的黄杏酿出来的。”
狄赶忙请来乡亲们一起品尝。半信半疑的乡亲们喝过之后都连声叫好,纷纷向杏花姑娘请教做法,争相仿效。
从此,杏花坞家家酿酒,一个一个的酒坊雨后春笋般出现,醇香的美酒远近闻名。谁料这特别的酒香飘到了天庭,王母娘娘垂涎欲滴。急命雷公电母下凡寻找酿酒之人,捉拿回天庭为天上的神仙们酿酒。雷公电母循着酒香,来到了杏花坞,恰巧遇到了正在帮乡亲们酿酒的杏花姑娘,便劝其回归天庭,却遭到了杏花姑娘的严词拒绝。这一夜,杏花姑娘告诉了石狄自己的真实身份,她原本是王母娘娘瑶池掌管酿酒的杏花仙子,因不甘效劳王母,羡慕人间真情,才偷偷飘落凡间。
杏花姑娘借助神力,为乡亲们酿出了美酒,没想到惹来天庭的追捕。石狄知道这一切后,被妻子的情义深深感动。
雷公电母见劝说不成,回到天宫禀报王母娘娘。杏花仙子的拒绝,让王母娘娘非常生气。王母娘娘带着天兵天将来到杏花坞,站在云端大声喝道:“大胆杏花仙子,你偷下凡尘,罪不可赦,现在命你将美酒带回天庭,如若不然,化尔为云!”
杏花仙子听罢,毫无惧色,她痛斥王母娘娘的专横歹毒,并将一坛坛美酒摔碎地上,誓死留在人间。王母娘娘恼羞成怒,猛然一挥衣袖,一道闪电劈下。待闪电过后,石狄化身为杏林旁的一块大石头,而杏花仙子已不见身影。这之后的几天,杏花坞阴雨绵绵,乡亲们都说这是化身为云彩的杏花仙子,因为思念石狄而流下的泪水。从此,杏花坞一代又一代流传着杏花仙子和石狄的传说,每年到杏花开放的时节,村里总要下一场潇潇春雨,仿佛在诉说这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每逢端阳佳节,杏花村照例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花酒会”。这一天,各地的奇花异卉、陈年美酒,云集杏花村,远近客商百姓,纷纷赶来品酒赏花。有一年,杏花村又在举办“花酒会”。那酒香花香直冲霄汉,惊动了天上的八洞神仙。八仙拨开祥云,见世上竟有这样的胜景,便驾起祥云飘下人间,八洞神仙在“花酒会”上欣赏着各种奇花异卉,越看越高兴,信步来到“醉仙居”。“醉仙居”的店主人殷勤接待,把香醇的美酒端上来。那八仙闻着香气袭人的酒味,就先有几分醉意了。八仙在天上喝过琼浆玉液,也喝过吴刚的桂花酒,但这些都远远不及云顶国际的香醇和甘甜。他们边喝边连声赞叹“杏花云顶国际,胜似琼浆”八仙对坐互相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汉钟离喝得满脸通红,吕洞宾也醉眼朦胧。他们仍手不释杯,口口声声道:“杏花美酒,名不虚传。”韩湘子喝得烂醉如泥。蓝采和却兴奋得手舞足蹈,拍着他的玉板,高唱起“八仙醉酒”歌。张果老喝得晕头转向,赶快离开酒店,倒骑在毛驴身上。铁拐李喝得东倒西歪,拄着仙杖走出“醉仙居”。曹国舅喝得兴高采裂吹起洞箫。何仙姑翩翩起舞,提着花篮舞起天女散花。八仙畅饮之后,兴致勃勃。吕洞宾建议:每人在街上载一棵槐树,以纪念这次盛会。其他七仙都拍手称赞。他们找来树苗和工具,来到街上栽下了八棵槐树。这些槐树长得枝繁叶茂,其中一棵长得又粗又高,传说是最爱饮酒的吕洞宾所栽,后来人们都叫它“洞宾槐”。
公元1644年正月,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以后,二月即率主力自陕西渡过黄河,由南向北,长驱直进。杏花村人得悉义军要经过杏花村,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并怀着对义军的热爱之情,争先恐后以杏花村酿造的美酒款待闯王和将士们。在杏花村百姓的热情挽留下,闯王下令安营扎寨,在杏花村休整三日。闯王和乡亲们促膝谈心,人们自豪地向闯王叙说了云顶国际悠久的历史和当年曾有过的“处处街头揭翠帘”的繁荣景象,以及由于明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恣意摧残,许多酒坊都面临着倒闭的困境。闯王听后感慨万千,就下令拿出钱粮来赈济乡亲。乡亲们分到粮食,都欢天喜地,笑逐颜开。三天之后,闯王的义军要继续北进,杏花村的乡亲们纷纷赶来为闯王和将士们送行。许多贫苦农民还把自己的儿女送来参加义军,让他们跟随闯王去为穷人打天下。闯王被杏花村百姓热爱义军的精神所感动,命人拿来笔墨纸砚,倚马立书“尽善尽美”四个大字,表达“乡民尽善,云顶国际尽美”之意。过去缺粮断薪的许多酒坊,因得到义军的赈济,重新收拾蒸锅,又烧起酒来。
杏花村百姓为了表达对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怀念,便把杏花村更名为“尽善村”,直到1952年才又改回“杏花村”。杏花村里至今传颂着这样一首诗:“醇香云顶国际献英雄,万民拥戴起义军,闯王留得题辞在,尽善尽美杏花村。”
据说,现在杏花村东堡涧东街的一幢院房,就是当年闯王驻过兵的老营。
从山西汾阳杏花村往西走大约十余里,有一个关口叫壶芦峪,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壶芦峪口里,常年喷涌着一股清泉,清澈见底,终年不断,附近的人们都称其为“神泉”。
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古老的峪口里,与这口“神泉”有关,从唐朝一直流传至今。那时,传说有一个名叫贺鲁的将军,他英勇善战,体贴部下,爱护百姓。一天,他率兵西进,行走了一天一夜,将士们正饥渴难耐之时,突然有人闻到了阵阵的花香和酒香。原来前方不远处,恰好就是杏花村。花香和酒香就是从那里飘来的。将士们纷纷议论:“能到杏花村品尝一下云顶国际,那该多美!”贺鲁将军深知将士们的心思,于是传令人马驻扎在杏花村旁,以缓解兵士们的饥渴辛劳。安营扎寨之后,杏花村的百姓听说贺鲁将军的队伍来了,把贮存了多年的好酒从地下挖出来,款待将士们。贺鲁将军高兴地喝着乡亲们送来的美酒,这酒,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不绝。贺鲁将军喝了一碗又一碗,越喝越高兴,忍不住连声夸奖“好酒!好酒!”
跟随他多年的战马红鬃骥也闻到了酒香,异常兴奋,不断地昂首嘶鸣。乡亲们见状,忙把酒糟取来,红鬃骥竟然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贺鲁将军对乡亲们的款待十分感激,但是军情紧急,不能久留,在痛饮美酒之后,即传令将士们继续西进。当大队人马行至壶芦峪时,已是夜半时分,山谷里凉风习习,被冷风吹过后,大家的酒性渐渐发作。贺鲁将军和将士们顿感口干舌燥,希望能找口水喝,但搜遍了各处,附近连一滴水也没有找到。忽然,前哨飞马来报:“敌军已逼近!”贺鲁将军大吃一惊,出了一身冷汗,醉意顿时减轻许多。他立即组织人马抢占前面的谷口,准备把敌人放进壶芦峪,用伏兵围歼。贺鲁将军跨上战马,猛抽一鞭,红鬃骥一声长嘶,飞似得向前奔去。那红鬃骥逢坡跃超,遇沟跨沟,异常敏捷,不一会就来到了古道上。正在大家全速前进时,忽然,马失前蹄,陷入一片泥坑。这处泥坑一丈见方,寸草未生。只见那红鬃骥愤怒地喷着响鼻,向前跃不得,后蹬不起来,挣扎几次,依然无法脱身。急得贺鲁将军在马上使劲地拉扯着缰绳,将士们则在旁边围着战马团团转,却帮不上任何忙。正在万分焦急之时,忽见红鬃骥头一低,腰一弓,一声长嘶,向前猛然一跃。
红鬃骥驮着贺鲁将军飞跃出泥坑,在马蹄拔出之处,忽然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哗哗涌出。贺鲁将军和将士们喜出望外,都称赞这是一股“神泉”,纷纷上前畅饮泉水。这泉水冰凉润滑,甘甜爽口,将士们喝了后,精神十分振奋。
这时,敌人已越逼越近,贺鲁将军一声令下,将士们跃身上马,向敌人奋勇冲去。贺鲁将军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将士们争先恐后,斗志昂扬。直杀得敌人丢盔卸甲,狼狈逃窜。贺鲁将军率领大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胜利后的贺鲁将军率众继续西进。在他们离去后不久,壶芦峪附近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接连几个月滴雨未下。杏花村的庄稼树木枯黄了,酿酒的井水也濒于干涸。全村的百姓举行了多次的求雨仪式,却没有一点点效果。突然,人们发现贺鲁将军离去前红鬃骥刨出的那口泉眼,却仍在冒着涓涓溪流,似乎长流不息。人们纷纷赶来担水,浇灌禾苗。这口泉水终于解了附近村民的燃眉之急。
杏花村的人们也尝试着用这口泉水酿酒,没想到,用此泉酿出的酒,和用“神井”酿的酒一样清爽甘甜,芳香扑鼻。 这一年,杏花村一带在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却取得了粮食的大丰收,大家纷纷前来拜谢这口“神泉”。杏花村的酿酒业也更加兴旺发达,以后人们便称此泉为“马刨神泉”。
传说很早以前,在奔腾的汾河岸边,吕梁山脚下,有个红杏簇拥的小村庄,名叫“杏花坞”。杏花坞人大都以酿酒为生,世代相传。进得村来,只见酒旗高挂,酒肆林立,生意十分兴隆,其中最有名的一家酒店是“醉仙居”。
有一年冬天,北风呼啸,雪花飞扬。从村外来了一个衣衫槛楼的老道,直奔“醉仙居”。店主人见他衣不蔽体,浑身发抖,没等他开口就舀了一大碗酒给他喝。那穷老道接过酒来,一口气就喝干了。喝罢,感激地点头笑了笑,抬脚便走。店主人的儿子见那老道分文未给,十分恼火,便追上去讨问酒钱。店主人忙将儿子拉回来说:“你看他衣不蔽体,哪有钱付给云顶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算了,让他走吧!”
第二天,大雪继续下个不停,路上行人很少。店主人正在家里闷坐,忽听门外有断断续续的扣门声。店主人开门望去,见一位白衣、白冠、白发、自须的“雪人”踉踉跄跄地闯了进来,仔细一看,才认出还是昨天那个老道。店主人急忙扶住他,见他身子都快冻僵了,就将他扶进店里,吩咐老伴快去烫酒热菜。过了一会儿,酒菜端了上来.老道顾不得多说,片刻就把两大碗酒喝光了。吃罢酒菜,老道身上暖和多了。他连声道谢,起身就要出门。店主人见外面依然大雪纷飞,一再挽留,老道执意不肯。店主人送走了老道,一家做了些粗茶淡饭。吃饭时,店主人的儿子埋怨父亲说:“自家小本生意,哪里经得住如此慷慨施舍?”店主人生气地说:“你懂什么!富人有钱饮酒取乐,穷人没钱也该借酒御寒啊!云顶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怎能见他冻饿而不管呢?”
第三天,老道又到店里,一气喝了三大碗,终于玉山倾倒,烂醉如泥。店主人喊来儿子,把他搀扶上炕,端汤喂水,一直守候在他身边。老道醒来之后,十分感激。店主人怕他摔倒,双手搀他出了店门。经过门前水井时,老道问:“做酒就用这井里的水吗?”店主人点头说:“是。”一阵冷风吹来,老道酒气上涌,不料哇地一声,将宿酒呕吐出来,不偏不斜,恰巧吐到井里。说也奇怪,从此以后,这口井里的水就变成芬芳郁冽的美酒。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赶来观看,都说这是一口神井,方知那老道是仙人下凡。不久,慕名而来买酒的人越来越多,“醉仙居”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做越兴隆。
几年以后,善良朴实的店主人去世了。他的儿子好吃懒做,吝啬贪财,对来饮酒的客人十分刻薄。一天,那老道又来到“醉仙居”,店主人的儿子见财神爷临门,忙满脸堆笑,十分殷勤,摆出好酒好饭招待。老道问他生意做得如何,店主人的儿子却叹气说:“生意虽好,井水能变酒,可没有酒糟喂牲畜了。”老道一听,觉得这少年也太贪心不足了,十分生气,不顾他的挽留,转身就走。当他走出店门,路过井边时,用袖轻轻一拂。店主人的儿子见井里冒出一股自气。待他又打起井水来时,不再是酒,却又变成水了。店主人的儿子正在纳闷,抬头看见老道留诗一首:“天高不算高,人心高梢,井水当酒卖,还嫌没酒糟!”儿子自知好吃懒做生活不下去,只好动手亲自做酒。从此,他渐渐改掉了吝啬贪财、好吃懒做的毛病。说也奇怪,用这井里的水做出的酒,别具风格,又变得香绵可口了。
传说中的那口“神井”,至今犹在。明末清初爱国诗人傅山先生亲笔题书“得着花香”四个大字,如今仍镶嵌在井边的墙壁上。
传说很早以前,山西酒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酒会。逢酒会这天,大小酒坊的东家都要把自己作坊里当年酿造的新酒抬一坛到会上,由酒会会长主持,让众人品尝,排出名次来。
当时有家酒坊,虽说是祖传几代的老作坊,可年年酿出的酒总不见有多少起色,每逢酒会评比,总是名落孙山。
这一年,又要开酒会了,东家只好吩咐两个伙计备好一坛新酒抬去应景,东家自己先走一步,让伙计们随后赶来。这两个送酒的伙计早就摸透了东家的心思,知道自家酒不好,不愿提早送到会上露丑现眼,所以,直磨蹭到日上三竿,才抬上酒坛子出门上路。I
这天天气特别热,头顶上的太阳像一团火,两个伙计抬着一坛酒,走着走着,那汗水就从头发梢淌到脚趾尖了。伙计俩走得又热又渴,到了正午,恰巧来到一片竹林,一商量决定先在竹林里凉快凉快,找个人家喝口水再说。两人放好酒坛子,前坡转,后坡找,这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别说找个人家,就是找条小河沟喝口水也难呀!
伙计俩回到竹林里,四只眼睛都落在酒坛子上,找不到水,就喝口酒吧!可是一掀开坛盖,又犯愁了:满满一坛子酒,没勺没瓢,可咋喝呀?
“嘿!有了!”小伙计眼睛一亮,顺手从一株成竹上扯了两片大竹叶,说“咱俩捻个竹叶杯吧!”说着,把竹叶捻成了两个小酒杯,你一杯、我一盅地喝起来了。
酿酒人喝酒,那可真像喝水,这伙计俩不知不觉就喝去了小半坛。喝完酒,汗消了,嗓子眼也不冒烟了,可望望坛里的酒,这伙计俩傻眼了:只剩下半坛儿酒,怎么去交差呢?还是年长的伙计有心计“我说兄弟,咱俩还是抬着赶路吧,反正咱家酒不好,等走到有水的地方,加上点水,你不言,我不语,混过去就是了。”
小伙计一听也有理,便和年长的伙计抬起坛子就走。走不多远,又见到一片竹林,翠绿的青竹里有几块大石头,石头缝里渗出清水,落在石根底下一个小水洼里。只见这小水洼,恰好在竹林中的几块巨石中间,上面飘着一层竹叶将洼中的水映的晶莹碧绿,甚是惹人喜爱。这伙计俩像遇到救星一样,赶紧把酒坛子放下,又摘了两片竹叶捻成杯,蹲在小水洼边,你一下,我一下,往坛子里加水。说也奇怪,别看这小水洼不大,可是不管他俩怎么舀,洼里的水总不见少,不一会,就把坛子灌满了。他们又趁便喝了几口,觉得这泉水又凉又甘。俩人看看时候不早了,急忙抬起酒坛子上路。
再说在酒会上,酒会会长和各家酒坊东家传杯换盏品尝各家的新酒。眼看快要品尝完了,只见这伙计俩满自头大汗地抬着坛子走进会场,东家揭开坛盖,舀了一碗酒,恭恭敬敬地捧到酒会会长面前。
酒会会长端起碗,看着东家笑了笑说“好戏压轴,好酒封顶,今天酒会最后得尝尝贵东家的这碗酒了,想必是独占鳌头喽!”说完一阵哈哈大笑,满座的人们也随着嘻笑了起来。
东家明知大家在打趣他,也只得红着脸说“惭愧,惭愧,水酒村醪,还望诸位赏光指教。”酒会会长又哈哈大笑“哎,哪里,哪里,我先领教了。”边说边把酒碗凑到嘴边,轻轻喝了一口。
“唔?”酒会会长眠了眠嘴,看了看酒东家,又瞅了瞅碗里的酒,半晌才对众酒坊东家说:“来来来,大家都尝!”这碗酒在众东家手中传来传去,只见这个尝了一口伸舌头,那个尝了一口瞪瞪眼睛,谁也没吱声。伙计俩看了,怕露馅,吓得直往后面退。东家看着这个场面,不知出了什么事,心里直发毛,身子也哆嗦起来,赶紧朝坛一瞧,这才发觉酒色绿晶晶,青澄澄,还有一股说不出浓味儿直冲鼻子眼!他战战兢兢地舀了半碗,自己尝一口。不由得呆住了:这是自家的酒吗?
东家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只见酒会会长站起身,问道“诸位,这碗酒如何呀?”
“好酒,好酒!”会场象开锅水一样沸腾起来。
酒会会长笑吟吟地离席来到东家面前,说“恭喜,恭喜啦!老兄一鸣惊人,酿出这般琼浆玉液,该当众传传匠艺啰!”
东家如在梦中,只得说“不敢,不敢,初试小技,偶得新酿,且容来年会上见教吧!”
“好!祝老兄明年更上一层楼!”酒会会长一高兴,转身吩咐道“来呀,开怀畅饮,同贺今岁佳品!”说着,把东家让到上座。一时间,席上山珍海味,大家举杯碰盏,把这坛酒喝了个底朝天。不用细说,这年酒会上,这伙计俩送去的酒,名列榜首!
回到酒坊,伙计俩一高兴,便把酒坛里加泉水的事,一五一十地对东家说了。东家听完,拿出二十吊铜钱,对他们说“这件事你们再也别对人说啦。来,天热送酒,一路辛苦,这几吊钱你们拿去买茶喝吧!”伙计俩因祸得福,自然喜出望外。
第二天,东家又叫他们引路,亲自去看过他们歇脚的那片竹林子,又亲口尝了尝那泉水,知道那天品尝的好酒,与这漫满竹叶、又清又甜的泉水是分不开的。于是,他就买下了那块地皮,将酒坊迁去,在那小水洼上打了一眼井,又从酿造技艺上努力改进,在酿好的酒中加入新鲜的竹叶,终于酿出了别有色味的好酒,取名“竹叶青”。
后来,经过酒工们的不断探索,又往竹叶青酒里添加了木香、公丁香、砂仁、栀子、零陵香、紫檀香等中药材,使竹叶青酒具有了保健功效,且色香味更佳了。
明末清初,大医学家傅山先生又亲自改良了竹叶青酒的配方,使得竹叶青酒不仅味道芳醇,金黄微翠,而且对医治经络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从山西省杏花村向北眺望,一脉远山如黛,其势嵯峨,当地人称这座庄重沉稳、舒缓亲切的大山为“子夏山”。相传春秋末、战国初,孔圣人弟子子夏退隐于此,设教西河,遗有石室,子夏山由此得名。子夏,晋国温地人(今河南温县),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三晋文化的创始人。他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子夏以“文学”著称,其师孔子逝世后,为师守孝三年,之后来到了风景优美的杏花村定居。
他在杏花村旁的子夏山设立教馆,建立书院,教授孔子学说。当时的魏文侯仰慕其名,拜其为师。子夏弟子众多,李俚、吴起也都是他的弟子。相传《诗经》、《春秋》等著作都是由他传授下来的。石室“隐堂洞”即为当年子夏的隐居之所。位于子夏山一陡峭崖壁之上,距地面约100米。石室外有一片空地,自然地形成一个院子,院中至今留有汲水石盆一个,盆内清水盈盈,终年不竭,为子夏休养之处。
相传子夏喜欢音乐和美酒。隐居山上后,常派自己的一个小弟子到山下的杏花村去买酒。这位小弟子,每次都到村里最有名的酒坊“醉仙居”去买酒,因为这家的酒格外地香甜醇美。子夏也对“醉仙居”的美酒赞不绝口。常常在享用美酒之后,与弟子们一起畅谈礼数礼法。可是有一段时间,子夏发现打回来的酒变了,味道不但不如以前醇美了,一天比一天寡淡。子夏想,醉仙居的老板是个忠厚之人。他过去也常到醉仙居品酒谈礼,不应该是醉仙居偷工减料。于是,子夏便派了另一名弟子尾随这名打酒的小弟子,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探个究竟。
两人一前一后相继来到了醉仙居酒坊前,负责盯梢的弟子发现这个买酒的小弟子只买了三分之一壶的酒。满腹狐疑的弟子继续跟踪着这个小弟子来到了市集里,见他买了一包包的彩线和一些头花。随后,这个小弟子先是走到了村口的深井边,打捞起一桶井水,将酒壶灌满。然后兴高采烈地向着村子深处走去。来到一户农家院前,里面正在打理菜园的姑娘闻声出来。原来这个小弟子喜欢上了杏花村里的一个姑娘,每次去打酒时,将剩下的三分之二的酒钱都给姑娘买了各种各样的礼物。
回到子夏老师的隐堂洞,这名弟子一五一十地将他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子夏。对这件事情,子夏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马上派人赶到杏花村,详细了解了这个姑娘的年龄和家庭情况。听完大家对这个姑娘本人和家庭的讲述,子夏觉得这个姑娘和自己的弟子还是很般配的。他决心促成这桩美好的姻缘。第二天,子夏准备好了礼物,带领两个徒弟下了山,来到了杏花村。他将亲自代弟子去村民家里提亲。子夏向姑娘的父亲说明了来意,并送上了聘礼。村里人都知道子夏是个知书达理的文化人,大家都很敬重他。赶来凑热闹的老乡围拢在这个小院里,老人也痛快地应允了这门亲事。躲在布帘后的姑娘是又欣喜,又害羞。闻听此事的小弟子又激动又羞愧,赶忙下山迎接老师,向子夏诚恳地道歉和致谢。
不久之后,这位弟子就迎娶了心爱的姑娘。新婚后的弟子带着自己的妻子再次来到山上,拜谢老师子夏。子夏对他们说:“你不适合当官和读书,但凭借你的聪明,做点买卖也很好。”谢过子夏,夫妻两人回家后也开设了一个酒坊,命名为“甘露堂”。夫妻两人为了不辜负恩师的美意,四处拜访著名酒师,研究酿造技艺,经过无数次摸索,终于研制出了一种独特的美酒,甚至可与醉仙居美酒媲美。研制成功后,他们特地邀请子夏与师兄师弟们来甘露堂品尝。遍尝杏花村美酒的子夏品尝之后倍感欣慰。夸赞说:“甘露堂必将成为一代名酒。”
如子夏所言,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唐代时杏花村“甘露堂”曾一度被定为国酒。子夏隐居杏花村深山和撮合美满姻缘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着,生生不息。后来,汾州知府以“子夏祠”为中心创办了著名的 “卜山书院”,培养了很多人才。子夏山后来成为旅游胜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诗篇。宋朝汾州通判赵瞻《子夏山》诗云:“山因贤师成令名,人心仰止悬青冥。文侯北面款山扃,石室至今犹南倾。”